學會一件事情需要多久時間? 一個小時? 一天? 還是一年?

許多知識技能的學習與養成,大約練習21次就會變成習慣,但溝通這件事情我們學習&練習了多久? 應該是幾乎從出生後沒多久就天天在溝通了吧,但為何溝通了一輩子卻還是不太會溝通呢?

我想應該有蠻多企業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在培訓員工的溝通技巧年度的訓練規劃中也總是少不了包含:信任、會議管共識形成、跨部門溝通衝突管理、領導與被領導…等的課程,就好像每年HR都得買些溝通的營養品,一看主管同仁不太溝通了就趕緊開個課程(營養補充),不過這些營養品的藥效好像都持續不了多久...

 

為何溝通這樣的易懂難精、知易行難呢?  學習溝通跟學習其他的知識技能有甚麼不同呢? 

 

當我們學習英文時要知道自己學得好不好可以透過測驗來檢定高下,考個托福、多益測驗,就知道自己學得如何(例如: 400分)? 而且可以知道是文法太差還是單字太少還是聽力太弱,我們就知道如何針對弱點來個別補強,設定一個改善的目標經過一定時間之後再測驗一次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是否有進步?(例如:500分)。  

但溝通的好壞就不容易衡量與檢驗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看到一套公正客觀的衡量工具或測驗,來診斷與識別一個人的溝通功力如何,當我們不清楚優缺點在哪裡,就難以針對弱項來擬定改善計畫,進步與否自然模擬兩可,所以我們說溝通很不容易「管理」而這也正是一般企業就算有心要培養/要求同仁做好溝通,卻不容易按部就班學習或改善的原因!!

那這樣要怎麼辦呢? 各位看官不用緊張,咱們繼續看下去~

如果我們自己的英文不夠好,我們就不太知道別人的英文好到哪裡;如果我們不會游泳,就不知道別人游得好不好。 但是一個人展現出來的溝通能力/態度好不好,我們不需要獲得甚麼溝通學位也有能力觀察別人的溝通做得好不好,因為我們感受得到觀察得到(有時候可能要花點時間觀察)!! 因此,或許不容易找到一個客觀的測驗工具來衡量「溝通」,但透過主觀的觀察與回饋卻不失為簡易可行之道

然而要注意的是,因為每個人的學經歷等經驗背景有所落差,提供回饋時有可能產生觀察的角度偏誤,要避免觀察與回饋上的各說各話甚至可能發生因主觀意見而造成的衝突,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如何建立一套「共通標準」,協助大家用「周延」且「一致」回饋標準,來觀察團隊成員是否具足溝通應出現的行為,才能有所本的回饋給他人,然後更進一步協助他人進行改變。

 

如何建立這套「共通標準」呢?

「共通標準」大致可分為量化工具與質化工具。 

企業管理的手法,一般也可以分為量化工具與質化工具,前者如KPI、財務指標等;後者如企業文化、經營理念、職能模型。 量化的工具容易導入、建立、操作,也容易看見成效,是企業管理的骨架;質化的工具因為涉及人類行為,因此需要高度的勇氣與紀律,唯有卓越的企業與領導者,方能堅持與實踐、以身作則,這是企業的靈魂與價值所在!!  

量化的管理手法專注於結果,質化的管理手法重視的是過程與行為。 

談到「溝通」就是屬於屬於可以觀察但難以量化的概念,比較適用質化的方法來紀錄、分析與管理。注重「過程」而非「結果」、注重「Mindset」而不是「Skill-set」,必須透過「行為事例」方能加以定義、描述、形成標準、並能提供具體客觀的回饋最後才能逐步改善

討論到現在,我們已經瞭解溝通需要靠回饋、知道要建立共通標準後才能進行回饋,不過這樣還不夠

最後還得願意給回饋願意聽回饋,做到這樣假以時日才有機會大功告成。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真誠給人回饋的勇氣、沒有虛心聽取回饋雅量,甚至視回饋為衝突的是危險的,當組織文化與氛圍沒有讓回饋變成習慣,最後當然就是功虧一匱!!  

因此溝通不難,要定義溝通的行為標準也不難,難得是有紀律而且從上而下的「以身作則」&說到做到,落實於行為的改變並且能夠層層複製,尤其身為主管責無旁貸,越是高階主管越應身先士卒。 最後再透過獎懲以維持這些行為的改變、養成習慣,這時候溝通的文化才被落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mpet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